从2020年开年到2023年5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COVID-19引发的新冠疫情经历了逾1200天的长周期。
在5月20日至23日举行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5月22日的主旨演讲中透露,近期,能够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即将面世。目前,国内已有6款国产口服小分子抗新冠药物获批上市。随着防疫措施不断优化、疫苗和药物更新迭代,这场疫情是否能够按下停止键?三年“阻击战”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什么?我们是否做好了应对下次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准备?本次大湾区科学设置了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和国际组织与全球合作分论坛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圆桌论坛等环节,邀请诺奖得主、院士专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去年年末“首阳”的人群在今年五月份又出现了二次感染,引发了“疫苗无法阻止感染”、“抗体持续时间不会太长”等议论。钟南山表示,群体免疫是一个“yes or no”的问题。从模型结果来看,虽然接种免疫和1次感染免疫生成的混合免疫抗体能够在6到7个月时间内形成保护作用,但并不代表不会感染,不能“一劳永逸”。
由于新冠病毒变异得太快,新变种的传播系数不断提高,钟南山明确表示,奥密克戎病毒株抗体对XBB的保护效果很差,这是一个现实。
与基于SEIRS模型预测的全国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结果一致,4月底5月初出现的小高峰在预料之中,而6月底即将迎来一波约6500万每周的感染高峰。
面对可能来临的XBB小高峰,对于有基础病的人群来说,预防感染极为重要。钟南山建议,对有基础病、免疫低下的老年人及时接种新的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可减少额外死亡。
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健康项目全球总裁Christian Walzer在受访中表示,虽然在某个时间点宣布公共紧急情况结束十分重要,但我们仍然必须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传染病毒保持高度警惕,“因为病毒无处不在且在不断进化。它们也有可能会回到野生动物体内潜藏,不断进化后卷土重来”。
未来会不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高福的判断是“肯定会”,但暂时不会出现像SARS这样的恐慌。他表示,人类应从新冠大流行中学到包容和韧性,不能只生活在新冠肺炎的挑战上,还要看到机遇,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诊断治疗、药物疫苗开发等相关产业。
“新发突发传染病到处都是。既然新冠还在,我们就不能够不重视它,所以我呼吁临床上该诊断要诊断,该治疗的有效治疗。”高福称。
据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Jules A.Hoffmann观察,新冠疫情提高了人类对流行病的风险感知,在知识层面,免疫应答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等医学研究成果帮助人类建立起防控体系,有效应对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危机。疫苗在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的快速进展也让他对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公共卫生危机持乐观态度。
新冠疫情以来,疫苗接种在延缓感染高峰、降低重症感染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钟南山表示,疫苗的研发接种与预防诊断性的感染是中国防疫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国外发展mRNA的时候,国内发展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40多万剂全国三剂灭活疫苗使用以后,对于密切接触者进行客观检测,尽管在预防感染方面不够,但在预防重症方面能够达到和mRNA几乎一样的效果。”
数据显示,全国全程疫苗接种率超过88%,加强针疫苗接种率超过70%。据钟南山介绍,国内已发展了多条疫苗研发路径,对后续疫苗储备,以及将来可能再出现的新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他认为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准备。
“中国的防疫,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高福将中国3年来的经验总结为三点:以科学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公众的理解、参与和配合,以及务实且强有力的行政决策。
针对目前科学技术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高福认为,其背后是“卡脑子”“捆四肢”的问题,对此,要做到“坚持问题具体目标导向、结果说话,用常识知识解决问题,向科学要答案”。他指出,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大湾区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能够与世界对话的高度。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达成理念共识、推动实现国家承诺的行动中,大湾区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未来,高福还将推动Global Health机构放在大湾区。
COVID-19并不是唯一困扰人类的病毒。进入21世纪后,人类共经历了7次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传染病事件,从2009年甲型H1N1流感算起,大概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尼帕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猴痘病毒等等在内,这些侵袭人类的病毒无一例外都和动物有关。
Walzer分享道,新冠疫情揭示了“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这一事实,更进一步地说,人类-自然-野生动物的边界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泾渭分明。上述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正是人类社会新兴传染病的诱发因素,要从自然界中完全消灭病毒是不现实的。他强调,虽然新冠病毒可通过研发相应的疫苗预防,但并不是所有病毒的疫苗都能轻松研制。因此抵御动物源性病毒带来的大流行病不能只依赖疫苗。
对于难以研制疫苗的病毒,如何避免其引发的疾病在人类中大流行?中山大学教授、One Health Bulletin主编陆家海认为,应该及早以“同一健康”策略介入这类疾病的防控,通过推动关口前移,采取先进的科技设备监测、通过国际组织搭建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机制等措施,化被动抵御为主动监测,杜绝病原体从动物跨种传播到人类,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思考应对策略,从而终结大流行病的发生。
要实现从上游源头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离不开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紧密合作,这也是“One Health”理念的重要体现。“疫情绝对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情”,高福提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全球建立“病毒无国界”的共识,防控工作需要全球通力合作。
“需要特别关注的不仅仅是病毒的传播,还有如何帮助那些不具备免疫抵抗力的人群最终免受疫情或病毒的影响”,Hoffman补充表示,共享防疫经验,保证资源贫困的地区人群对防疫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也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